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看似画饼充饥,实则意义重大,谈三国时期“遥领州”制度的作用

2023-05-23 10:04:54 712

摘要: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发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之势。就国土版图、人口和经济开发程度看,坐拥中原的曹魏政权无疑是最强的,东吴稍逊一筹,蜀汉则综合国力最差,但三国都视己方为正统,有一统天下的政治愿景。由于难以在短期...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发群雄逐鹿,赤壁之战之后,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之势。就国土版图、人口和经济开发程度看,坐拥中原的曹魏政权无疑是最强的,东吴稍逊一筹,蜀汉则综合国力最差,但三国都视己方为正统,有一统天下的政治愿景。由于难以在短期内用武力征服对手,“遥领州”制度就在三国大行其道,三国君主纷纷将己方文臣武将授以没有实际管辖的州郡行政长官职务,以彰显自己的政治正统性。虽说“遥领州”制度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有点画饼充饥的意味,但是却有着不容忽视的政治意义。本文将打算阐述一下“遥领州”制度的由来和产生的社会背景,“遥领州”制度的实际作用。

“遥领州”制度的由来和产生的社会背景

三国时期,有一种奇特的官职制度盛行一时,这就是“遥领州”制度。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国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亦即“遥领者,不人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也”。这是在大分裂时期形成的特殊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领官”,相当于现在的兼任职务。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致使天下大乱,地方实权派或是郡守势力大增,东汉朝廷权威大减,乱世之中,朝廷官职含金量大不如前,反而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割据一方的诸侯们更看重地方军政长官的名号。在这种情况下,“遥领州”制度开始出现。建安年间, 贾诩因劝张绣归曹有功,曹操“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 迁冀州牧。冀州未平, 留参司空军事”,此时的冀州尚在袁绍手中,贾诩的冀州牧就是典型的“遥领州”。此外,初平二年(公元192年),占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意图南下,公孙瓒“破青徐黄巾, 兵益盛, 进军界桥, 以严纲为冀州, 田楷为青州, 单经为兖州, 置诸郡县。绍军广川, 令将麹义先登与瓒战, 生擒纲。”公孙瓒设置三州刺史时,冀州和青州都掌握在袁绍手里,兖州则处于曹操所有,公孙瓒此举也是“遥领州”。“遥领州”最兴盛的时期当属三国时期,

三国均有采取这一制度,特别是蜀汉和东吴政权最为明显。

三国疆域

“遥领州”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所封的州郡并不被本国实际控制。以不属于本国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亦即“遥领者,不人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也”。 “遥领州”制度是一种典型的虚封制度。

二是遥领的州郡设置规模与综合国内成反比,与政治正统性成反比。国力越强版图越大者,遥领州郡设置越少;国力越弱版图越小者,遥领州郡设置越多。政治正统性越强者,遥领州郡设置越少;政治正统性越弱者,遥领州郡设置越多。

从遥领设置的实际情况看,虽然三国都有设置遥领州郡,但是设置规模差别非常大。曹魏政权虽有设置但是并不多,蜀汉和东吴政权则是规模庞大,难以计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与曹魏政权相比,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要么在综合国力明显吃亏。汉末时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占据幽、冀、兖、青、豫、凉、司、并、徐九州,孙吴占据扬、荆、交三州,而蜀汉仅占据益州,其中曹魏不仅占据地盘最大,并且还是当时经济最富庶北方地区。为此,蜀汉章武元年即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又尚书杨仪左迁,遥署弘农太守。凉州与弘农郡皆魏国所有。《三国志·邓芝传》:“(邓芝)领兖州刺史,阳武亭侯”, 《三国志·廖化传》:“(廖化)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兖州远在山东一带,并州在山西,都是蜀汉政权不能实际管辖的。

三国时期各州分布图

要么在政治正统性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东吴既无汉室禅让的合法程序,也无蜀汉打着“匡扶汉室”的刘氏宗室旗号。为了增强与曹魏政权抗衡的底气,不得不给自己打气,凝聚内部士气,进而采取了广设遥领州郡的手段。以州论,有徐州牧贺齐、兖州牧朱然、冀州牧步骘、幽州牧文钦、青州牧诸葛诞;这些都是曹魏领土。以郡论,周泰破关羽后拜汉中太守,潘璋夷陵之战后任襄阳太守,甘宁以拒关羽功为西陵太守,韩当先后领永昌太守、冠军太守。除了襄阳之外,其余均为蜀汉领土。

“遥领州”制度的实际作用

三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遥领州”制度,这一制度看似没有实际管辖,有点画饼充饥的意味,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政治意义。

第一,增加己方政治正统性的重要举措。在这一点上,魏蜀吴三国都有考虑,其中以蜀汉和东吴政权最为明显。鉴于综合国力和政治正统性都明显落于下风,实力稍逊一筹的蜀汉和东吴政权时常试图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曹魏政权,在颇有精神胜利意味的“遥领州”设置方面也不例外。最为典型的是,公元229年,《三国志·吴书·孙权传》云:

影视作品中的孙权

上述史料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蜀汉和东吴政权对遥领制度如此上心的缘故, “遥领州”制度最大的政治意义在于,它表明了自身的正统地位与寸土必争的决心。由于曹魏政权坐拥中原,又有汉献帝禅让的合法程序,在正统性方面的优势无可动摇。蜀汉政权虽然以汉室宗室的身份,自居为汉家正统,称帝于益州,但是,蜀汉政权偏于一隅,土狭民少,单靠自己难以完成复兴汉室的重任,联合东吴在战略上是十分必要的。而割据江东六郡的东吴政权虽然国力稍强于蜀汉,但是在政治正统性上有天然的劣势,对主张自己的正统性的意识最为强烈,对曹魏政权最为敌视。

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利用孙权称帝的时机,蜀汉政权派遣卫尉陈震与东吴签订盟约,在盟约中,孙权先是痛斥曹魏政权“偷取天位”,强调了蜀汉政权与东吴政权的合法性,又为了联合的需要,在签订盟约时,除了其他条件外,把魏国的土地先行瓜分,各“占”其半(魏的九州,吴蜀各有其四,首都所在的司州则以关为界,各取其半)。缔约后,蜀有冀州刺史张翼、兖州刺史邓芝、并州刺史廖化、凉州刺史姜维;吴有青州牧朱桓、豫州牧诸葛瑾、徐州牧全琼、幽州牧孙韶。以上八州皆为魏土,吴蜀之刺史州牧,挂名而已,在吴蜀之地则另有驻地。之所以这么做,蜀吴两国主要是为了表示一统天下,收复故土的决心。设置“遥领州”的目标在于表明自身的正统性,增强其政治影响力。

第二,拉拢原属于敌对势力的人士,利用其政治影响为己方效力。这一点在夷陵之战后,孙权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和蜀汉将领黄权投奔魏国,被曹丕命其“领益州刺史”最为典型。孙权命吕蒙偷袭夺得荆州后,在南郡公安俘获了被刘备迁移至此的原益州牧刘璋,为了充分打好刘璋这张政治牌,孙权任命刘璋为益州牧,驻地在秭归。孙权优待刘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给予其官爵以示尊崇,表示自己的仁义大度;二是利用刘璋在益州既有的政治影响力,从内部分化瓦解蜀汉政权。夷陵之战后,蜀汉将领黄权的退路被阻,又不愿意投降东吴,于是投奔魏国,魏国让其“领益州刺史”却“徙占河南”,既表明了对投诚将领的奖赏,又没有将实权授予。

第三,笼络己方将领,提升其作战的积极性。蜀汉政权和东吴政权给予重要部属“遥领”敌对政权的州郡军政长官职务,就好比有一家还没正式上市的创业型公司,公司老板为了激励员工的创业激情,给予骨干员工一定的“股权激励”,为员工描述了美好的愿景。一旦将来这些将领在战场上取胜,实际夺取了上述州郡,那么原来的“遥领”虚职,就有可能变成“实领”实职。当然了,君主是否会真的兑现这一承诺尚未可知,参照曹操对待贾诩的前例,到时候真打下来是不是真的授予该实职还有点确定。《三国志·魏书·贾诩传》载,曹操“河北平, 太祖领冀州牧, 徙诩为太中大夫”。曹操表贾诩为冀州牧, 而其时冀州还属袁绍实据, 对曹操而言为虚地, 贾诩获得的仅是虚名而已。但是,在官渡之战取胜后,曹操占据了冀州,却没有真的让贾诩担任冀州牧一职,而是自领冀州牧。但是,从现实意义上,三国君主至少先给了这些部属特别是领兵作战的将领们一个稳定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毕竟文臣武将们跟随主公,除了官爵名位之外,实打实的食邑赋税和两千石以上的俸禄也是追求的目标。

结语

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三国政权鼎足而立。在这样大分裂的时代背景下,“遥领州”制度应运而生。看似画饼充饥,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是,“遥领州”制度却是有着实际的政治意义。除了笼络招抚远人、奖赏尊崇降将、劝勉激励臣子等,即所谓的“虚名假人,内收大利”,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己方的正统意识、彰显正统地位。以三国论,曹魏政权拥有地理意义的正统性,蜀汉拥有文化意义的正统性,东吴则依附于蜀汉的正统性。 由此,蜀汉、东吴通过大量的遥领、虚封,以求弥补地理意义上的正统缺陷,而曹魏之不乏遥领,则意在显示统一天下的志向与对蜀汉、孙吴政权的否定。这种虚封制度更适合大分裂时期,随着公元280年,西晋大军南下灭吴,“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遥领州”制度就暂时成为了历史。但是,只要处于大分裂时代,就存在遥领制度的适宜土壤。随着国祚短暂的西晋灭亡,中国进入空前的南北朝十六国大分裂时期,各个政权所争夺的正统性因为与胡汉之争、文化之争结合在一起,又给了“遥领州”制度兴盛的机会,直到隋朝再次统一天下,“遥领州”制度才再次偃旗息鼓,再也没有什么太大作为。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时期“遥领州”制度探析》、《魏晋南北朝之遥领与虚封述论》等。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